文件制度

文件制度

首页 > 转型发展 > 文件制度 >正文

关于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的意见

   编辑:唐四薪    发布时间: 2016/07/10 19:32     来源:     点击次数:

 

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和学校上半年提出的《衡阳师范学院关于学校转型发展的意见(草案)》,经学校党委研究,现就加快学校转型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转型发展的重大意义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全校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学校转型发展的重大意义。

转型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势下,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任务。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必须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内涵发展转轨,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部分地方高校转型,旨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体系调整,加强分类指导,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转型发展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我校在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服务社会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的后劲还必须进一步增强。因此,必须抓住转型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增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实力,为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夯实基础。

二、准确把握转型发展的实质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就是学校已有办学思想、办学模式等方面的调整,不是学校更名,不是学校升格。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需求,为充分发挥高校职能而对学校的发展路径、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创新,从而实现内涵发展。这一轮高校转型发展就是要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转变办学方式、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凝练办学特色,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因此,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内涵发展。我们要准确把握转型发展实质,不仅要扎实推进内涵建设,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更要避免走弯路、走错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

三、我校转型发展思路

(一)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我校转型发展要以党的十八、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以培养优质基础教育师资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提高我校教师教育质量和支撑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推进学校持续、健康、快速、高效地发展。

(二)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我校转型发展,要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要突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办学特色。要科学选择转型路径,重点推动“八个转变”,即:在办学模式上,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在人才培养上,培养目标从“学科本位”向“就业本位”转型;培养主体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合作主体转型;培养模式从产教分离、培养主体单一向产教融合、多元主体协作转型。在教师队伍上,从仅仅重视“学术型教师”建设向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转变。在教学理念上,从以学科知识本位、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向以专业技能本位、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转变。在科学研究上,从重视理论研究向突出应用研究转变。在管理体制上,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向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转变。在运行机制上,从高度集权、管办评一体化向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转变。在社会服务上,从被动的、脱节的状态向主动的、对接的服务转变。

(三)转型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

1.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转型的起因是办学中存在问题,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从地方高校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转型的切入点和工作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力求转型不走弯路、不做虚功。

2.必须承担服务地方使命。地方性是地方高校生存之基、活力之源。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必须旗帜鲜明地唱响服务地方发展的主旋律,义不容辞地承担服务地方发展的核心使命。

3.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引入和扩大教育资源,有利于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是地方高校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就业脱节、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能否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深度合作,是决定地方高校转型效果的关键。唯有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才能使地方高校无缝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形成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新格局。

4.必须聚焦职业技能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升级转型”需要,学校应当加强专业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必须体现地方特色和产业需求,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保障毕业生能力与岗位实际要求无缝衔接。要适应人才需求变化,持续优化专业结构。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实实践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权威标尺,确保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符合就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求。

5.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潜力。必须围绕“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校企双方密切合作、互利共赢。要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强化职业能力要求,优先聘用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专兼职教师。要引进企业界优秀人才到校任教,扩大兼职教师、技术技能教师的比例,建设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四)转型发展的总体目标。经过大胆探索,快速转型,要在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创新模式,提高质量;在社会服务方面增强能力,提高水平;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形成集群优势,特色更鲜明;在学生创业就业方面学生适应性更强,发展后劲更足。总之,力争在3年内,学校在转型发展中积累经验,提升实力,在同类院校中具体一定的示范性,为建设高水平地方大学夯实基础。

(五)正确处理转型与发展的关系。转型是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是转型的目的。要正确处理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学校转型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系,正确处理师范性与综合性的关系,正确处理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学校转型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为了学校升级发展的需求;转型是加强内涵建设,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增强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提升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学校发展夯实基础。

四、我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学校办学定位

根据高校转型发展要求和学校办学实际,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我校办学定位。发动全体师生员工深刻理解党代会的精神,始终把握党委提出的学校定位。在转型发展中,要按照学校定位加强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科学制定转型改革方案,采取相适应的工作措施。把增强办学定位与办学效果的符合度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尺,确保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确保学校顺利实现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重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向重视合作培养、突出职业能力建设转变。

1.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培养专业化、职业化基础教师和职业教育师资,构建培养共同体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把教师职业理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通识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起来。继续开展“卓越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等培养方式,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

2.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试行订单式、协同式培养模式。加大开放办学力度,推动产教深度合作。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培养计划,改善人才培养方案。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要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要达到100%

(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有关高校转型要求,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并已从2015级开始试行。要深入理解《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对2015年试行版作进一步修订。修订的重点主要有:

1.在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多元培养、合作培养、灵活学制、分层教学等相关问题,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2.在课程体系上,注重优化课程结构,结合行业需求,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开发创新型、实践型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明确课程与毕业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精选课程,精确培养,增强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符合度,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3.在实践环节上,打通“学、教、做”环节,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要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立足内涵发展和务实高效,积极稳妥推行校内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干部队伍、岗位职责等方面的改革。

1.优化机构设置。一是优化管理服务机构设置,对现设职能部门、教辅部门进行整合优化,有利于强化发展研究、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二是优化组合教学部门。为了推进部分院系或专业集群转型试点,将现有相关学院、专业合并组建二级学院,统筹、协调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申报,有利于学校转型发展。三是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整合教辅部门,提高教辅部门的辅助、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四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设立相关研究所、研究中心,作为加强与地方合作、强化应用研究、开展协同创新的平台,提高成果转化率,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功能。

2.完善管理体制,理顺运行机制。一是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求,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突出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二是科学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并根据职责对各部门进行目标管理,加强考核考评。三是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以适应转型发展要求。依据学校章程,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既要强化学术管理,又要优化行政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服务作用。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力争在35年内使“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

1.在新进教师中,重点引进具有实践技能的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前提下,重点引进具有与所教课程相关的工作经历、从业资格证书或职称的教师。注重引进具有中学教学经验、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论的博士。这既是我校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需要,也是申报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需要。

2.增加在职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出台相关制度,规定在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五年内必须取得与其所教课程相关的从业经验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职称。结合学生的毕业实习,每个专业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或行业接受顶岗培训。

3.聘用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强化实践教学。建立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组建兼职教师队伍;定期组织兼职教师进行相关教育理论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并支持他们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4.引进各行各业专业人才和特殊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培养、选拔、引进企事业专业人才充实专任教师的工作机制,积极引进专业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一线岗位工作3年以上的优秀工程师或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专任教师。

5.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与保障机制。出台鼓励政策,鼓励教师到政府机关、工厂、企业、学校、媒体接受培训、挂职锻炼和实践锻炼,在教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的方面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

(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主动承担服务地方使命,调整学科专业定位和结构。一是依托二级学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凝练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建设平台。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加强和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技术学科和交叉学科。二是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设置新专业,跟踪行业科技进步和需求变化改造老专业,顺应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三是加强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包括与地方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地方特色专业和师范类专业建设。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用人单位需求较大、好就业的专业,进一步拓展专业方向,并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对用人单位需求量较小、不好就业的专业,或不能完成招生计划,除个别特殊专业外,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总之,要集中优势资源用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确保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适配度,确保毕业生“适销对路”、就业无忧。

2.加强学科专业集群建设。立足基层,依托行业企业,注重对接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多学科集成发展优势。根据学校现有学科专业的传统和优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遴选、调整、融合,聚集形成学科专业群,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推进应用性研究成果转化。通过学科集群建设,为学校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打下坚实基础。

(七)加强教学改革

1.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一是改变原有学科本位型教学方式方法,突出案例教学法、技术规范教学法;改目标教学为任务教学,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学改革。二是重视课前预习与课后学习延伸,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典型专业实训案例库和试题库建设,将一线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充分反映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四是改变期末一考制的学业成绩考核办法,强化学习过程考核;改变知识理论为主体的考核内容,强化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考核。

2.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操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有效地缩短大学生入职的适应期,达到学校教育诸环节之间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无缝对接,解决好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之间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办学更加接地气,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践。因此,一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加实践课程学分,使实践课程学分要在总学分的30%以上。二是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确保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增强实践教学有效有效性。三是规范实践教学,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和标准体系。四是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丰富实践教学方式,按照实验教学针对课程、实训教学针对行业、实习教学针对岗位的理念,做到实践教学项目化,实践项目课程化。五是改革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

3.合理选择教材。各门课程力求选用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教材。加强应用型课程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研究编写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教材或讲义,力争三年内,每个专业建设一定数量成熟的应用型教材。

4.改革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采用多样化的监控手段,实现教育与社会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立体化监控体系,达到教、管、学、评全覆盖的监控目标。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以评促建设,以评促转。

(八)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

一是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加强应用研究。二是以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供给与高质量的科技开发、科技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解决产品研发与技术攻关难题,与企业积极合作、互动共赢。三是重视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支持、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自主创业。五是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注重协同创新,形成集成优势,增强科研实力。六是建立和完善联动的“政、产、学、研、用”良性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互动中心”的作用。

(九)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一是加大大学生就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力、物力支持力度,开设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把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贯彻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二是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教师队伍和咨询人员,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兼课教师。三是依托地方企业、科研院所等,重点建设一批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孵化基地。四是实施大学生职业导师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使大学生初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和品质,形成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

(十)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制订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科学、有效开展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二是按照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制订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健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体系,全面提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质量和管理应用水平。三是根据培养技术技能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资、生产化实训、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工程实践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进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四是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

(十一)提升开放办学和国际交流水平

一是主动与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兄弟院校深度合作共建平台。可与兄弟院校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实现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有、技术共享;与地方深度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提供智力支持,以引领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国外同类院校建立合作培养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学校转型发展是当前一次深刻的变革,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全校必须广泛深入开展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全力以赴,狠抓落实,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学校中长期办学目标。


版权所有:威尼斯澳门人(VNKS认证)亚洲第一品牌-BinG百科NO.1 ©2024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楼
网站:www.feshion.net  邮编:421002

Baidu
sogou